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α-Gal抗原在猪骨组织中的分布,为进一步寻找去除α-Gal抗原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皮质骨和松质骨标本分别取自猪肋骨和股骨髁部,将标本分别制成0.5cm×0.5cm×0.5cm大小,分别用甲醛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固定,以M86为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方法分别检测α-Gal抗原在猪骨组织中的分布。结果α-Gal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阳性表达于骨细胞和Haversian管表面,骨细胞外基质未见α-Gal阳性表达。结论异种移植α-Gal抗原主要表达于猪骨细胞表面,异种骨移植时应破坏骨细胞减少α-Gal的表达,以避免猪骨移植时的异种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通过聚乳酸静电纺丝的方法 构建仿生骨基质多孔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细胞毒性.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检测4种浓度电纺聚乳酸细胞培养液的浸提液对人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增殖率影响,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 4种浓度的浸提液和阴性对照组的细胞增殖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通过聚乳酸静电纺丝构建的仿生骨基质超微结构的生物降解材料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重组PCA13-hBMP2质粒构建Ad5-hBMP2腺病毒载体,并将其扩增纯化。方法:通过PCR技术获得hBMP2基因,酶切PCA13-MCMV质粒,连接PCA13-MCMV/EcoR Ⅰ+HindⅢ与hBMP2,获得PCA13-hBMP2质粒。将质粒PCA13-hBMP2与含有5型腺病毒右臂的质粒pBHGE3通过脂质体共转染至293细胞,提取腺病毒DNA,应用PCR、双酶切进行鉴定,扩增Ad5-hBMP2腺 病毒载体,测定病毒滴度。Adv-hBMP2转染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测定不同时间hBMP2蛋白表达量。结果:成功构建PCA13-hBMP2质粒,通过同源重组成功获得Ad5-hBMP2腺病毒载体,扩增后测得病毒滴度为1.669×1010pfu•mL-1。Adv-hBMP2转染 大鼠BMSCs后hBMP2蛋 白表达量随时间延长明显增加(P<0.01)。结论:获得可表达hBMP-2的Ad5-hBMP2腺病毒载体,为基因辅助的骨组织工程技术提供安全有效的转基因载体。  相似文献   
4.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血管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针对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02年2月至2007年11月手术治疗闭合复位不满意的Ⅱ型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96例,男59例,女37例;年龄4~16岁,平均6.4岁。16例手术患儿出现17个神经损伤症状,桡神经损伤5例,正中神经损伤7例,其中1例伴有尺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4例;13例出现肢体远端桡动脉搏动减弱、手凉血管损伤症状。比较患肢术前、术后神经、血管恢复情况,必要时应用肌电图、多普勒超声明确诊断和指导进一步治疗。结果:96例患儿85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73例患儿切口Ⅰ愈合,12例切口Ⅱ期愈合,无感染及肘关节功能障碍。5例桡神经损伤病例中3例桡神经损伤患儿术后3个月桡神经损伤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3个月行桡神经探查松解术,术后5个月症状消失;1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解除石膏压迫3个月后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中神经损伤7例,其中1例伴发尺神经损伤,6例正中神经损伤患儿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伴有尺神经损伤的病例Ⅱ期行神经探查,术后9个月神经损伤症状消失。尺神经损伤5例,其中伴发正中神经损伤1例,尺神经损伤病例术后6个月神经症状完全消失。术前出现桡动脉搏动弱、手凉症状13例,术中未行血管探查,骨折固定后桡动脉损伤症状消失。结论:肱骨髁上骨折Ⅰ期手术过程中常规探查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及血管是否探查根据术前查体决定,肌电图及多普勒超声不作为术前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关节镜下采用双股半腱肌肌腱重建急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不全损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股半腱肌肌腱、Endobutton纽扣钢板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急性不全损伤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15例(手术组),具有同样损伤行非手术治疗患者7例(非手术组),应用Lysholm功能评分表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采用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韧带重建后膝关节的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2~24个月的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治疗康复12个月后,手术组患者术后患膝关节Lysholm平均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1.5±6.7)分提高到术后(90.3±9.3)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显示:患侧与健侧松弛度对比差异在3 mm以内。非手术组中7例患者平均Lysholm功能评分仅由治疗前的(60.1±3.2)分提高到康复治疗后(72.8±2.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仍存在膝关节不稳症状,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松弛度对比大于6 mm。结论:早期关节镜下应用双股半腱肌肌腱重建急性不全损伤的前交叉韧带可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且创伤小,并发症少,近、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胫骨骨性纤维结构不良(osteofibrous dysplasia,OFD)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7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8例OFD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记录患者发病年龄、病变累及部位、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术式、并发症和病理检查及随访症状改善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8例OFD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为17.4岁(2-27岁),男女比例为5∶3;8例中7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9个月(2-52个月);8例患者采取4种治疗方式:2例采取骨膜外边缘切除、植骨、内固定手术;2例采取骨膜外边缘切除、植骨手术;2例行单纯骨膜外边缘切除;2例患者行骨膜内病灶刮除。2例出现手术并发症,1例发生人工骨排斥反应,观察3周后好转;1例发生浅表感染,取出内固定螺钉后治愈。所有患者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及关节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可随诊的7例中,6例行骨膜外边缘切除后,目前均无复发;另1例行骨膜内病灶刮除者,术后4年出现复发。结论OFD具有特征性的X线表现。临床上应注意与骨纤维结构不良和成釉细胞瘤的鉴别。〉10岁有症状的患者应接受手术治疗。骨膜外肿瘤边缘切除术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材料学等基础科学的快速发展,组织工程研究和应用得以飞速发展,为软骨缺损修复这个医学难题开辟了全新领域。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大量扩增对其最终在体内形成软骨组织无明显影响并可分化成软骨和骨组织,正是由于这些特性,使之成为组织工程软骨构建中热门的种子细胞。本文对BM-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非骨水泥型THA治疗的42例(50髋)AVN和40例(50髋)RA患者,分别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比较。临床随访包括Harris评分、术后翻修率和并发症分析;影像学评估包括骨溶解、聚乙烯臼杯磨损率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10年。临床随访结果:AVN组和RA组Harris评分由术前(49.59±9.03)分和(48.76±7.61)分,术后分别提高到(90.76±5.64)分和(87.18±6.83)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但两组间Harris分值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N组和RA组术后翻修率分别为6%(3髋)和8%(4髋),并发症分别为6%(3髋)和10%(5髋),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影像学结果:聚乙烯磨损率AVN组明显高于RA组,分别为(0.15±0.11)mm/年和(0.10±0.09)mm/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侧骨溶解发生率AVN组明显高于RA组,分别为18%(9髋)和4%(2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股骨侧假体骨溶解发生率分别为20%和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骨水泥型THA在AVN和RA随访中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AVN组髋臼侧聚乙烯内衬磨损和髋臼骨溶解高于RA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患者病变处骨膜组织中的含量,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TM法)对19例CPT患者病变骨膜组织内VEGF 和TGF-β的 表达进行检测,以10例正常骨膜为阴性对照, 15例胫骨闭合骨折骨折断端周围骨膜做阳性对照。结果:VEGF和TGF-β主要在CPT患者骨膜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表达,VEGF和TGF-β表达量在假关节病变部位骨膜中少于创伤后骨折断端的骨膜(P<0.01),而与正常骨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PT的发生可能与其骨膜组织中VEGF和TGF-β含量显著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小鼠异种骨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治疗组小鼠行雷公藤多甙(30 mg·kg-1·d-1)灌胃3 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将猪骨作为供体分别移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体内,移植2周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2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观察移植骨周围组织形态学改变,比较2组小鼠异种骨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情况。结果:骨移植2周后治疗组小鼠脾脏中的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小鼠血清中IL-2、IFN-γ和IL-4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小鼠移植骨周围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雷公藤多甙可以减轻小鼠异种骨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